六大茶类初制加工基本工艺
1、绿茶鲜叶-杀青-揉捻(做形)-干燥
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的一类茶叶,其花色品种之多居世界首位。制作工艺根据加工时干燥的方法不同,分为炒青、烘青、蒸青和晒青,经过揉捻、干燥,将鲜叶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,不经过发酵过程,保留了其绿色的特质。绿茶讲究外形和色泽,追求清纯淡雅,故多采嫩芽制成。
外形多种多样,主要有:条形、针形、扁形、螺形、尖形、片形、束形、毛峰、毛尖、卷曲形、圆珠形、单芽形等,叶绿汤清,清香、醇美、鲜爽。知名绿茶有:①遂川狗牯脑(螺形,吉安);②庐山云雾(条形,江西);③黄山毛峰(毛峰,安徽);④太平猴魁(尖形,安徽);⑤六安瓜片(片形,安徽);⑥信阳毛尖(毛尖,河南);⑦西湖龙井(扁形,杭州);⑧都匀毛尖(毛尖,贵州);⑨恩施玉露(松针形,湖北)等。明前茶(清明前采制)最为珍贵,其次为雨前茶(清明后谷雨前采制)。
2、黄茶鲜叶-杀青-揉捻-闷黄-干燥
人们从炒青绿茶中发现,由于杀青、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,叶色即变黄,于是产生了新的品类——黄茶。
黄茶属轻发酵茶,基本工艺似绿茶,品质特点是“黄叶黄汤”,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。
黄茶基本特征是:叶黄汤黄、金黄明亮,甘香醇爽。
黄茶分为黄芽茶、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。
黄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银芽、四川雅安、名山县的蒙顶黄芽、安徽霍山的霍内芽;
黄小茶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、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、浙江平阳的平阳黄汤、湖北远安的鹿苑;
黄大茶包括的大叶青、安徽的霍山黄大茶。
3、黑茶鲜叶-杀青-揉捻-渥堆-干燥
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,故名黑茶。属后(全)发酵茶,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,形态多为紧压茶,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、揉捻、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,是在已经制好的绿茶上浇水,再经过发酵制成的。
黑茶的基本特征是陈、香、醇、厚。
黑茶按地域分布,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(茯茶)、四川藏茶(边茶)、云南黑茶(普洱茶)、广西六堡茶、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(茯茶)。
4、白茶萎凋-干燥(新工艺白茶:萎凋-轻揉-干燥)
白茶:以鲜叶为原料,经萎凋、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。福建省的福鼎县、政和县、邡溪县、建阳县是白茶主产区。白茶制法特异,不炒不揉,成茶满披白毫,呈白色,第一泡茶汤清淡如水,故称白茶。白茶依茶树品种不同分为大白、水仙白、小白。以大白茶品种制成的称“大白”,以水仙品种制成的称“水仙白”,以群体品种制成的,称“小白”。
按外形分类
分为芽茶、叶茶,芽茶包括银针,叶茶包括白牡丹、贡眉、寿眉等。
5、乌龙茶(青茶)萎凋-做青-炒青-揉捻(做形)-干燥
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,因外形青褐,故称为青茶,也叫乌龙茶。制作时适当发酵,使叶片稍有红变。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,叶缘呈红色,故有“绿叶红镶边”之称。乌龙茶既有绿茶的鲜浓,又有红茶的甜醇,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,泡法也最讲究,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。
青茶基本特征是:青绿金黄,清香醇厚。
知名青茶有:①闽北乌龙茶(武夷岩茶—大红袍);②闽南乌龙茶(安溪铁观音);③广东乌龙茶(凤凰水仙—凤凰单枞);④台湾乌龙茶(文山包种、冻顶乌龙、东方美人等)。
6、红茶萎凋-揉捻-“发酵”-干燥
属于全发酵茶类,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,经过萎凋、揉捻(切)、发酵、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。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,故名红茶。红茶基本特征是:香高、色艳、味浓,叶红汤红,滋味浓厚甘醇,似桂圆汤,有的松烟香味。分为小种红茶、工夫红茶、红碎茶(切细红茶)、红砖茶(米砖茶)。知名红茶有:①宁红(宁红金毫,江西);②滇红(云南);③闽红(正山小种—金骏眉、银骏眉、坦洋工夫,福建);④川红(早白尖,四川);⑤宜红(湖北);⑥祁红(安徽);⑦越红(浙江);⑧湖红(湖南);⑨台红(日月红茶,台湾)等。